“厲行勤儉節(jié)約”,是中央八項規(guī)定精神的一條重要內容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節(jié)儉樸素,力戒奢靡,是我們黨的傳家寶。現在,我們生活條件好了,但艱苦奮斗的精神一點都不能少,必須堅持以儉修身、以儉興業(yè),堅持厲行節(jié)約、勤儉辦一切事情。
“歷覽前賢國與家,成由勤儉敗由奢。”艱苦奮斗、勤儉節(jié)約,是精神財富,是生活智慧,也是我們黨始終保持的政治本色和優(yōu)良傳統。中央蘇區(qū)時期,按規(guī)定夜晚辦公可點三根燈芯,毛澤東同志帶頭勤儉節(jié)約,只點一根燈芯,在昏暗的油燈下寫出《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?》《井岡山的斗爭》等光輝著作。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徐特立說過:“儉樸的生活能鍛煉一個人堅強的意志,也能陶冶人的情操。”新中國成立后,他感覺自己家里窗簾用布太好,要求換掉。他說在延安沒有窗簾,不是照樣革命!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疼,必須繼續(xù)保持和發(fā)揚小米加步槍的延安精神。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,習仲勛就經常教育子女要節(jié)儉過日子,不要亂花錢。看到孩子掉在桌上的米粒、饃渣,他撿起來就吃,最后還要用饃把菜碟里的湯水蘸凈。他們家還有一個傳統,小孩子要穿大孩子剩的衣服。當時在國務院機關,有人就說:“看哪個孩子穿得最樸素,肯定就是習副總理家的。”
“克勤于邦,克儉于家”“靜以修身,儉以養(yǎng)德”。經過幾十年的發(fā)展,我們的國家富裕了,人們的腰包也鼓了,但艱苦奮斗、勤儉節(jié)約的傳家寶不能丟。養(yǎng)成和保持勤儉節(jié)約的習慣,能涵養(yǎng)一個人的優(yōu)秀品質,鑄就勇于吃苦、抵御誘惑的性格和定力。倘若習慣大手大腳、鋪張浪費,就會變得貪圖安逸、互相攀比。一些黨員干部蛻化變質,很多都是從大吃大喝、鋪張浪費起步的。穿衣講名牌,吃喝講排場,坐車講高檔,消極頹廢的享樂心態(tài)不僅會侵蝕黨員干部的精神世界和心理防線,還會敗壞黨和政府的形象。一旦染上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,黨員干部的言行舉止就會偏離正向,艱苦奮斗的精神和意志必然會消退,一些定力不足的就會喪失底線原則,直到墜入腐敗墮落的深淵。面對大吃大喝、貪圖享樂的黨員干部,群眾更是嗤之以鼻,嚴重影響干群關系,甚至動搖黨的執(zhí)政基礎。
“奢靡之始,危亡之漸”“勤儉永不窮,坐食山也空”這些古往定律不僅是一個家庭穩(wěn)固興旺的基石,也是一個政黨、一個國家事業(yè)成敗的密碼。1940年,愛國華僑陳嘉庚回國訪問,在機場看到國民黨高官一色嶄新的呢子大衣,還有锃光瓦亮的皮靴。為了接待他,蔣介石特批8萬元作為招待餐費。要知道,當時一架飛機才5萬元。然而,當陳嘉庚來到延安時,歡迎他的毛澤東等中央領導,人人都是粗布大衣,甚至還都打著好幾塊補丁。接待他的“晚宴”也只有白菜、咸蘿卜干和辣椒。一碗雞湯,還是鄰居大娘聽說毛主席要來貴客,特意送的。延安9天,雖然沒有美酒佳肴、沒有宏大排場,卻讓陳嘉庚感受到了共產黨人的真心和真誠,更看到了中國的希望。
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(zhí)政黨,不但有強大的真理力量,還有強大的人格力量。從西安的失望到延安的希望,雖一字之差,但陳嘉庚從“飯碗”里看到了一個生活艱苦樸素、心中裝著百姓的政黨的前景。“西安作風”追求貪圖享樂、奢靡成風,是“前方吃緊,后方緊吃”;共產黨人的“延安作風”是住窯洞、吃粗糧、穿布衣,與老百姓同甘共苦。這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和優(yōu)良作風,也是區(qū)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。在延安考察時,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“全黨同志要大力弘揚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精神,無論我們將來物質生活多么豐富,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丟,腳踏實地、苦干實干,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,把國家和民族發(fā)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。”
很多優(yōu)秀的新時代共產黨人也給我們做出了榜樣。“時代楷模”張桂梅,用善款養(yǎng)育了100多名孤兒,自己卻從來不舍得買一件新衣服。去北京參加會議,把縣里撥付的置裝費給學校買了電腦,自己還是穿著洗得已經發(fā)白甚至帶有破洞的衣服。她的善良和大愛卻照亮了每一個人;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,到央視參加一檔節(jié)目錄制,穿的皮鞋因為老化,在舞臺上掉了很多皮渣。院士感覺很不好意思,以為自己出了“洋相”,現場的觀眾和網友卻流出了眼淚,她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國家,唯獨不舍得去打扮自己。
國之興盛,需要棟梁;國之富強,需要擔當。勤儉節(jié)約看似個人修養(yǎng),卻關系著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的發(fā)展興衰。新中國的發(fā)展歷程也證明,中國是靠艱苦奮斗起家的,也是靠艱苦奮斗壯大起來的。無論是在革命、建設、還是在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,都是靠著艱苦奮斗的精神,勤儉辛勞的作風,創(chuàng)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,書寫了一個又一個輝煌,這也是成就民族偉大復興的寶貴精神財富。
“儉則約,約則百善俱興;侈則肆,肆則百惡俱縱。”倡導勤儉節(jié)約、艱苦奮斗與追求美好生活并不矛盾。勤儉節(jié)約不是節(jié)制消費,艱苦奮斗也不是讓人過清心寡欲的生活,而是反對奢侈浪費、盲目攀比,提倡克勤克儉、勵精圖治。人人都知道,“由儉入奢易,由奢入儉難”。節(jié)儉需要長期自律,而奢侈一旦形成習慣,就會削弱對簡樸的適應能力。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當今中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,國家強盛、民族復興需要物質文明的積累,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華,決不能丟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,決不能丟掉謙虛謹慎、戒驕戒躁、艱苦奮斗、勤儉節(jié)約的傳統”。黨員干部是時代先鋒,要做優(yōu)秀傳統的弘揚者、社會風尚的引領者。如果黨員干部崇尚奢靡生活、鋪張浪費、貪圖享樂,就會帶壞社會風氣。《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》也做了規(guī)定,對生活奢靡、鋪張浪費、貪圖享樂的,將給予警告或嚴重警告處分,情節(jié)嚴重的,給予撤銷黨內職務處分。
人不儉不立,家無儉不旺,黨無儉必敗,國無儉必亡。享樂主義、奢靡之風,同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和優(yōu)良作風格格不入。吃好一點、喝好一點,看似社會中的小事小節(jié),但對于黨員干部來說就是作風問題。之所以將反對享樂奢靡和厲行勤儉節(jié)約寫入黨紀、寫入中央八項規(guī)定精神,就是明確提醒黨員干部不同于一般群眾,必須“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”,“有錢也不能任性”,這不是一個道德概念,而是剛性的紀律約束。小事小節(jié)中有黨性、有原則、有人格,作為黨員干部要經常想想“一粥一飯,當思來之不易”,時刻堅持以儉修身、以儉興業(yè),自覺把厲行節(jié)約、反對鋪張浪費作為貫徹中央八項規(guī)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的重要舉措,從一餐飯、一瓶水、一度電、一張紙做起,在知行合一中傳承艱苦樸素、勤儉節(jié)約的精神火炬,永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。
同時,要健全尚儉戒奢監(jiān)督機制,暢通監(jiān)督渠道。新修訂的《黨政機關厲行節(jié)約反對浪費條例》專門賦予了審計監(jiān)督權力。作為審計人,既要立起好樣子,也要肩負起監(jiān)督職責,加大對黨政機關公務支出和公款消費的審計力度,通過多措并舉、全面監(jiān)督,向全黨全社會釋放倡導艱苦奮斗、勤儉節(jié)約,反對鋪張浪費的明確信號,促使黨員干部形成內在自覺和外在壓力,真正實現以清正黨風,培育清新民風。
文字:孫現富
【來源:審計署審計宣傳中心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