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們身邊,總有一些普通人用不普通的堅守與善舉,詮釋著文明的溫度。他們或許是孝老愛親的典范,是鄰里互助的榜樣,是移風易俗的先行者,用點滴行動為顧縣鎮的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。今年以來,我鎮各村開展了“鄉村光榮榜”評選活動,涌現出一批品德高尚、事跡突出、群眾認可度高、示范引領作用強的先進人物。
為擴大群眾知曉率,用身邊事教育感染身邊人,帶動更多群眾向上向善,特推出“身邊榜樣”典型事跡展播,讓我們一同走近他們,從點滴善舉中汲取溫暖,在榜樣引領下共筑文明新風。
常雪霞三十九年堅守,用孝心傳遞溫情
常雪霞是曲家寨村一名普通家庭婦女。39年前,她嫁入曲家寨村一個平凡的農村家庭,與丈夫共同養育三個子女,多年來一直與公婆同住,悉心操持家中大小事務。早年,為了貼補家用,她在村小學擔任代課老師,也在民辦企業打過工。隨著公公年歲漸長,她毅然回歸家庭,全身心投入到照料老人的日常生活中。
考慮到80多歲的公公牙齒不好,常雪霞每日精心準備軟爛清淡的三餐,定期換洗被褥和內外衣物。她堅持每天打掃房間、通風換氣,將老人的居住環境收拾得整潔又舒適。一次,鄰居14組高應杰的父親到家中找公公聊天,臨走時忍不住贊嘆:“老爺子的房間干凈得很,你們照顧得真好!”這些樸實的認可,讓常雪霞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有了意義。
兩年前,常雪霞因食用自制馬齒莧餅食物中毒,住院治療期間,公公在晨起如廁時不慎摔倒,導致腿骨骨折。她剛出院便立刻趕到醫院照料。時值盛夏,她每日為老人擦洗身體、更換衣服,安排女兒做好飯菜送到醫院。面對情緒低落、一度覺得“活到80歲夠了,不想再遭罪”的公公,她和家人耐心陪伴、細心開導。經過56天的精心護理,公公終于康復出院。此后,常雪霞格外上心,重新鋪設家中地坪,排除各處安全隱患;每逢雨雪天氣,她總是第一個起床清掃院子,確認地面干爽后才放心讓老人出門。平日里,她嚴格安排公公按時用餐,定期帶老人到醫院復查。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,這位八旬老人終于重新站了起來,拄著拐杖走出家門,回歸正常生活。
公公的三個女兒深受感動,多次感慨:“嫂子,是你和俺哥給咱爹撿回了一條命!”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上,常雪霞從不與小姑子們計較得失,一家人相處和睦,親如姐妹,連街坊鄰居都對這份融洽的姑嫂情稱贊不已。如今,老人總說住習慣了,哪兒也不想去。
常雪霞用39年如一日的堅守與付出,生動詮釋了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。她不僅用行動溫暖著家人,更以身作則,將這份孝心傳承給子女,以平凡之軀踐行著新時代“好媳婦”的責任與擔當。